业界资讯

吴旭:美国两种中国观背后的文化符号

发布时间:2015-06-15 15:06:41  |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  作者:  |  责任编辑:黄珊

6月12日上午,专题论坛 "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举行,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吴旭。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2015年6月12日上午,中国翻译研究院在重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成功举办“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论坛。作为论坛的发言嘉宾,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吴旭进行了精彩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编: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美国两种中国观背后的文化符号”,浅析影响美国精英与普通大众中国印象和认知的文艺作品,其实这个题目是去年和外文局有一些合作,成果一个是关于中国观在新世纪的流程演变,另一个是美国中国观的分析。今天的题目也是关于分论坛的翻译,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作一个分享。

        “中国观”是美国人对中国比较成系统、成体系的一种看法、认知和观点,其中最具有表象性的就是民意调查,盖洛普公司从1980年开始做的对中国“好感度”的调查,正好是从中美建交到现在的一个民意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刚建交的时候友好看法是占主要的,从1989年以后一个巨大的波动,然后到现在基本上一个负面的看法占主要。这也显示出民意本身的特点,既是波动性,又有稳定性,并且民意会受到大事件的影响,有些事件会起到天翻地覆的影响。如果我们在研究美国对华政策时,单纯的依靠普通大众民意做评判,就容易犯一个严重的误读或者误判,虽然美国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从外交来讲是一个精英制的社会,它10%的精英意见占到美国外交政策90%以上的权重比重,甚至还有说法1%的人对外交政策意见占到美国外交政策99%的作用,也就是说99%和1%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分。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以美国普通民意调查来作为评判美国可能对华政策的依据,那就是一个张冠李戴,甚至一个严重的误判。

        这里我谈一下对美国“中国观”的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美国精英意见领袖对于中国的整体认知和评判与美国普通民众截然不同。

        第二,美国决策者依赖美国精英版中国观来确定对华政策。

        第三,美国政治领导人是由拥有着“大众版中国观”的美国普通民众选举产生。

        这就导致两种版本“中国观点”的冲突矛盾,客观上决定了中美关系波折动荡的现实。

        这里我提到精英版的中国观和普通版的中国观不一样,大众版的可以看到有很多民调,但精英版的调查非常少,这里面一个操作的原因,大家可以想像,要是美国的精英,大企业老板,或者是政客、媒体大亨,很难说接受30分钟的调查。盖洛普我曾经给他们打电话问询,要做400人精英样本的调查大概要花20万美金,而普通民众的调查大概25000美金就够了。这就造成在过去20年,大家可以去查一查,美国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很多,但是美国精英对中国的看法凤毛麟角。我们找到过有两次,一个是2013年做的一个精英调查,当然这里面的手法也有问题,因为我跟具体负责的主任也交流过,其实也不是很权威。另一个就是美国华人百人会做的一个调查,这也有方法的问题。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最有意见的是什么问题,排在前两位的是中国人拥有大量的美国债务,第二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但是意见领袖的看法,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对美国的网络攻击,老百姓关心的前两位根本没有排入他们前五位思考的深度。所以你要根据美国老百姓的看法来判断美国的政策肯定有问题,因为它的精英引领了所有政策,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去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也做了一个比较深度的,就是第一次对美国普通老百姓和美国精英同时进行全国性的双向同问卷,一次全国性的抽样调查。这两部分人,我问他们是同样的问题,看一下他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也印证了我最开始做这个调查的判断。其中一个关于中国政府的认知与态度,普通大众认为排第一位的是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债,第二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但是精英领袖却不是。

        还有一个是在你看来,中国和美国比较起来,谁在世界民意中有更好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的整体看法,普通民众更保守,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冷战思维来评价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他们对华认知水准相对滞后,对中国的评价也更负面。比较而言,美国精英阶层对于中国的看法,则显得更实际、更理智、更变通。

        我也提出了一个美国两种中国观的构成和分布图,大概什么样的人属于持有精英版的中国观,今天这个课题最重要的是中间一个圈,也就是各类媒体机构,我们很多时候认为媒体发布的东西代表精英,其实恰恰相反,绝大多数美国媒体发布的是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中国观”。当然最早可能有一些精英提出,但之所以这么宣讲,是为了迎合整个普通大众对华负面的(看法),当然也是为了卖自己的刊物,对有些议题想法尽量往负面靠。2012年,两次《时代周刊》用了中国的议题做封面,大家可以看到处理,大红的背景,压封面、压头像,题目也是一个是非常负面的,这恰恰迎合了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

        今天的题目是翻译,所以我把调研中关于翻译的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阐释。我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问无论老百姓还是精英,请你提出一部作品,哪一个影响了你对中国的判断。普通大众排第一位的是《大地》,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1937年就出版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影响力是非常深厚的,普通大众主要提供的是电影版。第二就是一般的新闻报道,第三《末代皇帝》,这也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第四《珍珠港》,为什么《珍珠港》出现了呢?因为美国人分辨不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这里面还有《红色角落》、《天安门》,第七部很有意思《木兰》,这是美国翻拍中国的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另外还有历史频道、旅游频道,总体来看老百姓没有太多共识,他提出的东西很分散,有很多误差大家可以看到。但精英领袖这边第一位是《末代皇帝》,是一部电影,这是非常有名的一部电影,然后《大地》,另外就是《寻找现代中国》,这是史景迁的一部作品。另外就是基辛格出版的作品《中国》,还有《毛: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有《世界是平的》、《鸿》、《中国历史》,这几部学术著作都是很古远的中国,根本没有涉及到现代史,讲述的是中国败象的一段历史,不是现在的中国。《世界是平的》是对整个中国的描述。《卧虎藏龙》是台湾的一部影视作品。所以你看到所有的影响或者说确立美国人对华的“中国观”里,没有任何我们自己推荐的作品,没有现代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这里的欠缺是非常大的,不论是影响一般老百姓的作品,还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些作品我们都是欠缺的。至于用什么样的形式真正推出,包括《木兰》,我们能不能推出像《西游记》、《木兰》这样有影响传播力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