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2015国际翻译家研修活动

黄友义:翻译教育需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15-12-12 16:32: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潇

12月12日上午9点,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日坛宾馆隆重开幕。图为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进行主旨发言。[中国网 郭志华 摄]

中国网12月12日讯 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于12月12日在北京日坛宾馆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中国翻译协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办,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MTI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在开幕式上表示,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些变化和翻译教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员自己的进修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的变化,国内的变化,比如人民币进入SDR,中国决定拿出600亿美元支持非洲的建设,对翻译业有特别直接的影响。最近我看到建行的一个招聘通知说,应聘人员需要有翻译资格考试的二级或者是三级证书。这一切变化都突出表明,社会对翻译人员的刚性需求在增大。

跨国电商、海外投资、人员交流、出境旅游,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翻译,都需要翻译的帮助。未来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外语水平应该更加标准,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翻译层次更加充实,语种更加全面。这就导致了中国的翻译都需要重新定义。翻译人员在增加,工作量在增加,翻译技术日益改变着翻译业务,也同时改变着翻译的业态。翻译管理与过去大有不同,翻译人才的水平需求和衡量标准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未来翻译人才功能至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不会是文学翻译一家独大。这点不光是中国,也是国际上的趋势。翻译工作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学翻译工作量占比在增加,实际上文学翻译比例在下降。

因此,作为一个翻译群体,中国的翻译是干什么的?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翻译直接参与全球治理。过去轮不到我们说这个话,而现在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日益频繁,这个时代到来了。这种变化对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至少有五点非常重要,一是外语能力强。二是跟踪和使用最新翻译技术的能力。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翻译能离开翻译技术而存在。三是既然翻译通过自己的工作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全球治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需要不断补充。四是翻译要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五是对国内具体情况和基本政策需要了解清楚。

这些变化给翻译人才培养和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战。市场上翻译需求量大,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翻译,市场说了算。从学生报考、课程调整看,这种趋势都非常明显。一个是多元化,文学翻译比例在下降,是因为其他很多方面比重提高了,比如经济方面、科技方面、媒体方面。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中译外的比例在增加,这在中国翻译界是一个趋势。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我们主要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所以老一代翻译绝大部分从事的是外翻中。将来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事中翻外。这就需要翻译终身学习,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

除了正规的校园教学以外,各种翻译培训机构,包括像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工作量很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也很重要。翻译人才培养的挑战意味着翻译教育的改革,意味着翻译教师队伍的加快建设。翻译是一个新型专业,需要的翻译教师队伍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师资培养上也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翻译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对翻译教育的理解,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翻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都需要我们去细化。

翻译教育——正规的教育——高校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对翻译资格考试也需要加大重视。2003年创办的时候只有大约五千人考试,今年有九万人考试。这次论坛很多翻译来不了,因为今天他们在判卷。关于翻译专业教育,教指委平洪秘书长会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今年翻译教指委对144所高校的MTI进行了评估,结果很快就会公布。

从培养职业翻译角度看,有以下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是实践不够,学生翻译训练量太小。有职业翻译反映,他们讲课有点难度,因为学生实践太少,听不懂职业翻译教师在说什么。另一个是实践基地建设,专业翻译教育一定要有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这个问题北上广不存在,但是二、三线城市的学校就要想办法挖掘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实习基地;当然还要请业界导师来上课,要选好老师,好的翻译不等于一定是好的教师,不是任何一位职业翻译都会讲课。

在学术上,翻译教育建设需要理论支撑。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家关注:一是师资成长及其评价体系。现在,合理的翻译教师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实行的还是过去那种重视学术成果,忽视翻译能力的办法。二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不光是教师理念的创新,教育管理者也需要理念创新。三是如何解决高级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四是课程设置要更能符合形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