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专访蔡力坚:莫让技术劫持了译者的思维和判断

发布时间:2016-07-26 15:14: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珊  |  责任编辑:李潇

联合国高级译审、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的国家项目“中国关键词”英文审定稿专家蔡力坚 [中国网]

联合国高级译审、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的国家项目“中国关键词”英文审定稿专家蔡力坚 [中国网]

中国网7月26日讯(记者 何珊)他,是译坛的“隐者”;他,有着近30年的联合国翻译工作经验;他,至今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与翻译领域默默耕耘。他就是前联合国高级译审蔡力坚。近日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蔡力坚指出,翻译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译者的分析和判断。他告诫翻译工作者,使用翻译软件和语料库容易助长机械性,绝不能让技术手段劫持了译者的思维和判断。

“翻译工作者哪一天停止了分析思考,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网: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翻译官》特别火,于是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谈到翻译,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您最想对刚刚入行的年轻翻译说些什么?

蔡力坚:我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但无论如何,翻译行业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因为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离不开翻译。另外,就我所知,电视剧里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口译。口译与笔译有共同之处,但有很大的区别。口译要反应快,笔译要静心思考,是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对年轻翻译来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思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对于要求较高的翻译工作,翻译软件和语料库的帮助有限,主要靠译者分析和判断。翻译软件和语料库容易助长机械性,而翻译切忌机械性,一切需要根据特定语境而定,需要量体裁衣。翻译工作者哪一天停止了分析思考,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我不是说我们不应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恰恰相反,我们确实应该尽量利用一切资源,但不能让技术手段劫持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技术手段喧宾夺主的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已相当普遍,所以我想强调的就是,翻译过程始终离不开分析思考及判断。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政治文献的翻译应可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中国网: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是什么?对译者有什么样的要求?

蔡力坚:与多数翻译工作一样,政治文献的翻译应可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同时尽可能使译文具有与原文近似的可读性。要说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主要是在传递原文信息方面需要更加严谨,用词上相对正式,在语域方面注意使用适合于政治文献的表达方式。对译者的要求首先是对两种语言的掌握,最好能较多地了解政治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中英文表达方式。但鉴于没有人是什么都懂的,重要的是善于调研,善于分析,有鉴别能力,能敏感地注意细节。

“难点在于如何以外国读者易懂的方式解释中国特有的概念”

中国网: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翻译出来后的传播效果又如何?外国受众是否真的能理解?我们是否应该在中文文本中尽量减少中国特色词汇的使用,从而降低翻译难度和沟通成本?

蔡力坚:难点在于如何以外国读者易懂的方式解释中国特有的概念。传播效果与译文的可读性有关,外国受众能否真正理解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不一定需要在中文文本里尽量减少中国特色词汇的使用,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特有的概念。鉴于中英文都是十分丰富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中文信息可以按外国读者能理解的方式得到传递,只是经常需要译者的匠心。

翻译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网:在您的翻译生涯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

蔡力坚:翻译工作的一个难点是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译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没有人什么都懂,碰到不熟悉的专题和概念,我们只得去调阅相关的介绍和文章。比如,遇到介绍中国的玄言诗的文章时,首先得理解玄言诗的含义,必要时调阅相关的介绍,其次也很有必要读一些英语里关于类似诗体的介绍,如关于John Donne的诗歌的评论等等。对中国的玄言诗和英语里的metaphysical poetry有一个大概了解,有助于翻译这方面的文章。另外,由于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我们无法吃老本,经常需要“与时俱进”,这一点在时政翻译中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