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黄友义:当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以后,我们如何翻译

发布时间:2015-06-12 15:38:14  |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潇

6月12日,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在论坛上发言。[中国网 郑亮 摄]

6月12日上午,中国翻译研究院在重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成功举办“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论坛。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黄友义在论坛上做精彩发言。全文如下:

当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以后,我们如何翻译

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2015年6月12日 重庆

中国的对外翻译历史悠久,仅就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介绍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法律法规的图书就达两亿多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外翻译内容和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当然,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更大的力量把海量的外国技术、科技资料、文学作品、经管著作和名人传记等翻译成中文,这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中国的对外翻译。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翻译市场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翻译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这说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输入型翻译市场变成了输出型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文化走出去,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在我们几乎还没有在心理上全面准备好的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世界第三日本远远抛在后面。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游客来源国。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吸收的外资。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制定国际游戏规则。虽然,中国的经济由30年高速发展进入中低速发展的新模式,但是中国仍然在成长。这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欢呼、惊叹、迷惑、紧张、嫉妒、害怕,甚至有人从心理到战略强烈抵制和围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比以往更加需要对外传播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个任务基本要靠中译外来实现。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中国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被历史性地推到了国际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的对外翻译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势。我们适应的好,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对外翻译缺乏创新精神,不能跟上形势,就会拖后腿。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