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严文斌: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问题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5-06-15 10:57:26  |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  作者:  |  责任编辑:黄珊

        第二,领导语言的个性化。最近我们的领导人,越来越大量地使用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这些生活化的语言不仅出现在口语交流中间,甚至还出现在一些政治文件中间。比如说近些年流行于社交媒体的“任性”一词就出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中。当然在政治场合点燃“任性”翻译大讨论的不是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是政协的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他说的“对待反腐我们可以说是非常‘任性’的”,现场翻译选择的词在牛津字典中的表述是态度、行为反复无常,这种处理就有很大的争议。在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权不可任性”,官方提供的翻译虽然意思上没什么问题,但太绕。

        第三,中文语言的诡异。有时候中文的内涵随着语境和使用者的意图是变化多端的,而政治传播中间需要很强的原则性和确定性,这就给翻译者提出了挑战。十八大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那句“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翻译,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当时现场的译文是“要打铁的话材料必须硬”,但这种理解显然与中国人惯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问题在于这自身是谁的自身呢?是材料、还是锤子,还是铁匠?CNN与纽约时报的翻译,反映了普通人一般的理解,那就是打铁的人必须强壮,《纽约时报》是打铁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英国每日电信报的翻译就选择了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锤子的硬,他的翻译是“要打铁你需要一个够硬的锤子”。其实习总书记的这番话主要表现的是加强党纪,改进工作作风之意,即要始终成为中国坚强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必须自身过硬,经得起锤炼。在此意下,当时的现场翻译应该是深得习总书记讲话之要点。再比如“三严三实”的翻译,这已经讲过了,我们最早的翻译外国人能否理解另当别论,但双语趣的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翻译没有点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意识,中文的“实”也不仅仅是诚实,还有工作扎实、务实之义。要跟外国人讲清楚修身与利己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容易的。

        第四,中国对外话语传播中由于严格忠实原文,不善于解释,加上解释起来冗长复杂,往往中式英文的痕迹比较明显,这是翻译界和对外新闻传播工作者头疼的问题。但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我们绞尽脑汁要找出在文化上更接近西方受众,语言上更地道表达的时候,外来人却往往乐于原汁原味的表现中国特色。比如2013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首次以总理的身份会见中外记者,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成为了接地气语言风格的标志,外交部现场的翻译版本还是比较机智,用了英文的两个习语,英语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有意思的是,英语的《经济学家》杂志并未使用他们所娴熟的英语习语来处理总理的这句白话。新加坡《海峡时报》的翻译也是按照原文的意思来表达的。外媒这样处理的原因有可能觉得这样比较生动、比较原汁原味,当然了从我们看来也有可能是调侃。但是不管怎么样,双语趣也发现,外媒也并非一味的忍受或者接受我们的翻译,有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标准的语法,他们依然还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翻译。当然了我们并非要争出个语法的高低,语言的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闻媒体、外交翻译、图书出版,在实际表达风格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双语趣”的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大家可以讨论交流的平台,目标是更好促进对外传播语言表达的完善。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新华社的报道,关注双语趣,谢谢各位。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