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成就堪比玄奘 一代翻译大家为何湮没千年不为后世所闻?

发布时间:2016-05-11 09:14:26  |  来源:中国西藏网  |  作者:翟新颖  |  责任编辑:李潇

 

 莫高窟藏经洞 [图片来自网络]

细说起来,法成的再次被发现也是一段传奇,它竟勾连起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0世纪初,道士王圆禄发现了莫高窟第17窟内藏有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多文种古写本及印本,敦煌遗书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于是敦煌学这门国际性的学问应运而生。而法成就是伴随着这一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而被再次发现的。

有点意外,千百年之后使法成的名字再现世人眼中的居然是一个外国人,而且是与斯坦因“齐名”的伯希和。斯坦因,就是那个盗取敦煌遗书的英国人,而伯希和是法国人。敦煌遗书被发现后,被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盗取,大批文书珍品被裹走,藏于英、法等国。正是在伯希和劫获的敦煌写经中,发现了由法成翻译的佛教经典以及注释。法成,这一名字才逐渐又为世人所知。

再后来大学者陈寅恪对法成的译文进行研究,考证其来源。有学者考证,陈寅恪生平第一次正式发表的论文就与法成有关。而这篇论文又牵扯到清末明初的佛教学者江味农。上世纪20年代初,江味农根据京师图书馆所藏敦煌写经及傅增湘所藏残卷校印出版了他编译的《大乘稻芊经随听疏》。陈寅恪为此撰写的跋中就考证了法成译文的性质和来源。那句将法成比之于玄奘的论断也出自此处。

随着敦煌学的发展,法成及其译著也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上山大峻、今枝由郎,国内有姜亮夫、王尧等。法成,这个不见于历代典籍却对藏传佛教乃至中华文化史做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者。

作家马丽华有言,敦煌作为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维持千年,唐蕃时期则是其既大且盛的峰巅。随着法成等藏汉文化托命之人的离世,连接汉藏两地的脐带中断,同源同宗的两大支系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从此各行其道,各具其貌。

法成参与了一个时代,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法成寂寞千年又被人重新发现。这或许都是法成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