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周明伟:全方位创新 做好对外传播新文章

发布时间:2016-03-10 10:46: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网 杨佳 摄]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两会”特别节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创新理念,提出了要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今年的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新闻媒体要加强国际传媒能力,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有关新时期对外传播工作的创新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相关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

周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包含了创新理念,提出“要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那么您认为,当前时期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如何来践行创新理念?

周明伟:

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当中,我觉得创新理念是其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的方向和基本的路径,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方法、手段的创新,实际上也要理念的创新、机制体制的创新,所以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要求。这个全方位的要求体现在我们对外传播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传播形式和内容来说,我们以往比较擅长的是,通过文章的方式,所谓文章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用道理解释道理、用概念解释概念。解释那些外国人在话语体系当中不太了解,在生活实践当中不太明白,或者不太相同的一些内容。这使得我们对外传播努力想花力气做的一些事情效果有限。

总书记提出一个非常贴切的创新方向,就是“讲中国故事”。他把对外传播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方式概括为“讲故事”,这是对外传播的最好形式。因为只要涉及故事就会涉及人,就会有具体的时空环境,就会涉及到别人可比较的、可对照的内容,同受众、用户和读者具有相关度。从故事内容当中,他用自己的感受来体会你内容的“温度”,感觉你内容的感染力。就能通过具体的实例,而不是说教,不是简单的道理的陈述,来说明与外国制度、文化、传统发展的过程完全不一样的一个过程。

因此,“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好内容载体,但要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并不是很容易,无论是方法,还是我们的内容选择。一方面中国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每时每刻,无论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还是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直接、间接地折射着、反映着当今中国我们的价值理念,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对自身发展、对国际关系的理念,反映着我们的取舍、我们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所面对的外国人很难想象的挑战和麻烦。

用讲故事的方式,还能让人在很多数字、人物背后来感受不同的文化,这个故事背后的很多的内容,它就是具体的、生动的。 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有很大进步的,我们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讲中国事情,讲中国人,形式、内容都有巨大的发展。但相对来说,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他们习惯的接受方式,以及与我们应该让国际社会了解的要求还是有距离。

当然,不只是内容,表达的方式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能否讲好故事很重要的另外一个要求是,我们的语言。我们要把这个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中文,转换成别人的语言。语言转换的过程不是很容易,或者说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容易。特别不容易的是,不光是我们的语言、话语体系同外国人有所不同,用转换的文字反映它的文化本身就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中国从事的很多事情本身同别人经历过的发展过程,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你只要一开口,外部世界就可能用他已经有过的经历,用它的,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眼镜,用他本身的感受来衡量你、来感受你。经常的情况是,不光是他们本身原有对中国的理解、概念、印象,会制约他对中国的理解,更何况,现在因为话语权的冲突、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无论是敌视的、友好的、“羡慕嫉妒恨”的、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因此对讲故事的说服力、你的影响力、你的信誉,会提出更多的要求。

目前我们对外传播工作者讲好故事的另外一个大的挑战是新技术的发展。这个讲故事的“话筒”往往不一定只在你讲话的这一边,大家都有话筒,讲故事的过程是个交互信息的过程。更何况现在的受众,他有可能是心悦诚服地喜欢你,也可能是冷酷无情地无视你,不选你就是不选你。因为他可以选择的信息太多了。如果你的信息没有一点感染力,没有一点吸引力,没有一点竞争性,也许你认为讲得很努力,花了很大功夫,别人还是依旧不选择你。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真是需要花大的功夫来做好这个文章,而做这个文章的最关键的思考路径就是创新。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