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周明伟:全方位创新 做好对外传播新文章

发布时间:2016-03-10 10:46: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网 杨佳 摄]

中国网:

那关于“讲故事”,我们应该讲什么故事呢?在对外传播的内容上,和过去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应该做哪些改进?

周明伟:

我刚刚说,时时刻刻发生在中国的各种事情,都可能成为我们讲故事,向世界说明中国,发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内容。过去很多情况是,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往往说不好。

讲好故事还需要有技巧,比如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包括大学生写文章,通常老师都会说三段式,这就同国外的写文章的方式不一样。西方媒体通常的认同是,如果你三句话看不到内容,他基本就不看下去。头三句话你抓不住人,几乎就放掉了。等不及你有一个所谓的完美的开头,在你表达主要意思之前别人已经放弃你了。

另一个关键是我们还需要了解外国人的接受的方式。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是,中国文化能不能走出去,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我们向世界呈现的中国文化有多精彩,不仅有它的精彩,还在于我们对外部世界,对外国文化了解的程度。经常情况下是,我们对别人了解多少直接影响我们能走多远。因为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你随时随地同别人的理念、同别人的印象、同别人的方式、传统在交流,对得上你就能走下去,对不上就走不下去。因此光了解我们的故事的精彩是不够的,要了解外国人的需求,要了解他们接受故事的方式。

我们有时候漫不经心会传达一些数字的信息,在我们看来有些数字并不是很惊人,但在国际社会看来,就是一个排山倒海的数字,因为中国这盘棋太大了。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发展进程来考量,我们的这些数字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理解的。

我们如果只是数字的简单比较,特别是对一些绝对数字的表述,没有一定背景参照的话,外国人得出一些偏激的结论,你还不能怪他。更何况别人本身有可能就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那他更容易做这个文章,对西方受众来说是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因为在他们的经历中,这个数字的1/10就足以让他们致命,而在我们这里,我们觉得不足以会有如此消极的结论。

要心平气和地,不是用简单的,因为你大,因为你做得好,就觉得别人应该接受你这种简单的方式讲中国故事。要用心平气和地方式来解读自己的文化。

当然,这个讲故事,还要看外国人关注不关注。我们的故事员、评论员,也包括新闻发言人,只要你从事着对外传播这个职业,那你每天眼睛睁开想的事情就是,“今天我向世界说什么”,“今天我怎么向世界说”,这是对我们的职业要求。说什么、怎么说,不能是主观的想象。你首先应该看的是,国际社会在关注什么,我用什么内容、什么形式、什么故事,来吸引在无数多关注当中,他们的眼光和关注。在众多的有利、不利、积极、消极的舆论环境当中,你怎么来主导、影响整个舆论,影响别人的观点,表达你想陈述的观点、形象和故事。

因此说什么、怎么说,基本构成了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对外信息交流的一个基本要求,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职业素质。你要盯着国际社会重大关注,盯着自己想要发的声音、盯着自己希望呈现的形象、讲的故事内容,这才能使得我们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贴近国际的关注,贴近能够影响别人、吸引别人的需求。因为中国社会,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现在任何一个动作都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别人用各种颜色的眼镜、用探照灯、用聚光灯、用放大镜、用显微镜看你。你想摆脱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是你有创新自己的理念,创新自己的方法,适应这样的需求,把握整个交流当中的主动,来讲好自己的一个事情。

<  1  2  3  4  >